“简直太疯狂了!”近日,一位“书虫”惊讶地告诉记者:“2008年12月,我在淘宝网上以165元价格购买了一套《汪曾祺全集》,谁曾想,不过3年时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这套书售价最低也要990元(不含运费),最高竟然要1500元了!” 是什么让二手书价如此疯狂?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书市里不仅古籍善本价值不菲,就连一些出版只有10年左右的平装书都已经逐渐进入收藏品行列。类似《汪曾祺全集》这样书价几年涨近十倍的案例不胜枚举。在二手书身价陡增背后,除了因随时间久远,古旧书籍日渐稀少,以及市场作用下的合理升值外,也不乏卖家恶意“炒作”的伎俩。
二手书天价的“成长”之谜
“现在二手书价钱的确涨得很厉害。”藏书上万册的作家沈琦华说:“先是那些刻本、线装书、石印本涨起来,后来民国书也一册难求,到现在连平装书都开始贵起来了。这也说明大家已经逐步认识到书的价值了。”
也有卖家并不认同书价飞涨的说法:“经过了一段时间,回头来看,可能会觉得书价涨得多了点。相比物价,书价并不是涨得特别厉害的吧?”。
调 查
二手平装书价钱让人看不懂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潘佳说:“线装书开始被‘爆炒’的时候,不论新的、旧的,甚至影印的,只要是线装的,就有人挥舞钞票大量囤积。平装书虽然没有那么疯狂,但市场价每隔几个月也会涨一些。”
“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微博)出的一些书,因为印数不多,现在基本上都要卖到每本80-100元,这已经是很客气的价格了。”沈琦华告诉记者:“顾颉刚的《古史辨》一套七卷,现在市场价大概要1800-2000元。还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每本也要数百元。更早的书,就更贵了。我收过一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杂志》,买来的时候每本100多元,现在已经要四五百元一本了。”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近10年出的书,有些也已涨到了“天价”。“书虫”吴先生向记者列举了他藏书价格的“升值情况”:
冯亦代《悔余日录》(河南人民出版社(微博)2000年出版),定价20元,现在要320元才能买到。
《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微博)1998年出版)定价240元,两年前还能低于定价买到,如今的身价是650-1000元。
中国近代期刊影印专刊《观察》(全六卷,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定价450元,两年前26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现在孔网的卖价是700元。
陶菊隐《武夫当国》(全五册,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去年9月份的价格还在70元以内,如今售价约300元,甚至有卖家叫价1300元。
即便是卖家,往往也说不清此中的缘由。孔网的销售记录显示,《汪曾祺全集》(八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去年2月份还曾以220元的价格售出过一套。目前以1200元出售该书的店主“宁宁”说:“去年下半年,它的价格也就500元左右。”
“旧书疯狂”,原因何在?
揭 秘
时间长、印数少、装帧好,货源稀缺
“二手书的价格上升,有一部分炒作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市场的作用。中国的书价整体偏低,现在新书的定价在涨,而好的二手书也应该相当于目前新书的价格。”藏书者沈琦华认为,“书市还是相对理性的,它的行情相对稳定,不太可能出现书画、玉石那样大起大落的情况。”
“现在价值较高的书,首先应该是本好书,可以在阅读中读到知识,能记录历史文脉。”作家沈琦华说,“民国以前的书,往往印数是很少的,就算当时印了几千册,能留存到现在的恐怕不过数百册了吧。真正的‘书虫’是比较小众的,他们购书的口味和畅销书的读者绝对不一样,好书未必好卖,所以印量也未必多。近几年的书卖完了还能重印,旧的书连版子都没有了,怎么重印?所以,这就体现出了旧书的稀缺性,自然逐步跻身‘收藏品’的行列。”
让沈琦华啧啧称奇的还有老书的装帧:“新书的外观往往也不如老书好,以前那些书的封面全是手工做的,现在很多技法基本失传了,连有这手艺的师傅可能都没有了。我就买过一本书,封面是羊皮做的,漂亮极了,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从版本学上来说,虽然不及线装本,但部分平装书也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潘佳说:“藏书人大多也懂书的版次,一版一印通常最好,而且版次越早肯定印得越清楚。”当然,影响一本书市场价格的还有品相等因素。“搞研究的人,看到自己需要的、品相好的书,一般马上就收了,这些书也不会再流出来,所以这些书就更难觅了。
稀缺性对书价的影响有多大?殷先生十分喜欢张国良表演的苏州评话“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张国良《三国》说本一套14册,他集齐了前13本。有意思的是,这套书越往后印数越少,所以前几册三五元钱就能买到一册,然后一本贵过一本,第14册《水淹七军》仅印了1500册,所以单这一本身价就要1500元以上。“到底要不要买《水淹七军》?”面对高价,殷先生还在踌躇。
旧书成投资产品让好书越发稀缺
事实上,二手书已经被很多人当做可以用来保值升值的投资品。这些旧书“淘家”,究竟是为了阅读,还是出于收藏的目的呢?沈琦华认为两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比较均衡的。潘佳则估计看书的、藏书的、想做买卖赚钱的可能是“三足鼎立”:“无论哪一种人,肯定都有一定知识基础,至少对书是懂一点的。平装书毕竟不像线装书,很多‘炒’线装书的人可能完全不懂书,就是为了赚钱。”
[时间:2012-05-17 来源: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