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 浅阅读时代并非淘汰深阅读

  专家解析 浅阅读时代并非淘汰深阅读

  “浅阅读”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方法,而“深阅读”则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

  4月23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2.3%,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32.8%。跟以往的数字比对可见,数字阅读的增长迅猛。专家指出,其中主要的部分属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数字阅读的快速增长,有赖于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新型阅读终端的日益普及。过去,阅读需要相对安静的空间和较长的闲暇时间。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手捧纸质书埋头阅读于很多都市人而言,只能是奢侈的愿望。现在,不管是在晃动的公共汽车上、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还是在各种服务窗口前排起的长龙中,随处可见低头摆弄手机和电子阅览器的人。有的人在玩游戏,但更多的人在刷微博和阅读电子书。由于环境嘈杂,时间零碎,电子阅读者通常不会选择复杂、深奥、大部头的内容,而往往会看轻便、短小、可读性强的图文,这就是专家们概括的“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现象。

  “浅阅读”听起来不是个褒义词,但它其实带来了很多好处。电子阅读使读书的门槛降低,一部手机,一个立锥之地,读者就可以沉浸到阅读中去,无须理会周遭的嘈杂世界。原先忙于奔波而无暇读书的人们,在奔波的同时就能把书读了。原先只在书房和卧室里读书的人们,现在可以在出行和等待中就把书读了。读书人数的增多,读书时间的延长,使得读者的队伍空前壮大,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人们既可以在电子阅读中掌握实用信息,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也能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用丰富的营养武装头脑。长此下去,社会运转效率和国民文化素质都会有所提高。

  然而,“浅阅读”也并非有利无弊。环境所限,屏幕刺眼,决定了电子阅读是一种时间有限的阅读。而在仓促的阅读过程中,人们面临的是信息时代所提供的无边资讯。“微博控”们总在不断刷新,以求掌握最新、最刺激的信息。小说读者们需要不断有新趣味点的刺激,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眼花缭乱的信息,不断翻抖的包袱,电子阅读者不断地吞吐资讯和进行娱乐,却没有时间系统地吸收知识、深入地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不断与世界交换信息,却无法通过选择、消化、梳理而完整地建构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事实上,如果仅仅满足于八爪鱼般地吸收和释放简单信息,而无法实现信息的深加工和谱系化,阅读者就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而不是信息的主人。也就是说,“浅阅读”不能代替“深阅读”,如果“浅阅读”过于泛滥以至于挤占了“深阅读”的时间,那也将给知识和文明的传播带来负作用,公众将面临着头脑浅薄化和碎片化的危险。

  因而,“浅阅读”不能淘汰“深阅读”,电子读物不能把纸质读书赶出公众视野,“碎片化阅读”不能取代“成建制阅读”。“浅阅读”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方法,而“深阅读”则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成年人来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掌握两种阅读的比例。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则不能任由趣味性强的“浅阅读”尽情占据他们的时间、精力,而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其把足够的注意力放在“深阅读”上,以打下较为扎实和完整的知识文化基础。

[时间:2012-04-25]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