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出版”有望取代“传统出版”

出版

  早在2008年,Waterstones与索尼公司宣称合作电子阅读器时,传统出版商就在“警觉”上有了共识——他们唯恐自己被作者和销售渠道“完全绕过”。现在,揪心了好几年的传统出版商,已经从图书数字版权上获得了经济收益。4月18日闭幕的伦敦书展,也俨然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版权贸易中心。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个新兴的个人出版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并且正不动声色地改变着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不是“纸质图书”数字化

  在数字展区,纸质书出版一遍一遍地被强调是“传统出版”——这在有的出版人看来带有些许“贬义”。

  乔治·罗赛斯出版科技公司,一个提供数字化的门户网站和销售渠道,认为不少出版商对数字出版依然“不解风情”。“不是说他们没这个必要,而是他们没有对数字出版敞开怀抱。亚马逊、苹果和谷歌已经让他们眼花缭乱,以至于他们不考虑可以做什么样的数字内容。”他说, “他们只是在Kindle上对书进行简单的数字化。”

  “快速印刷”出版公司的西蒙·波特表示:“也许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觉得出版是个夕阳产业,那是他们墨守成规。也许他们不想承认世道变了,也许他们不想世界改变。”

  “我们也谈着不少生意。没有一个人提到‘危机’。”一位文学代理人对记者说, “所有的美国出版商都在这儿,他们都热衷于购买。他们聚会、寒暄、觥筹交错,也谈点正事儿,第二天早上,他们再买点什么。”

  西蒙·波特在业内算不得“大人物”。以个人出版的方式,他的“快速印刷”公司用十年时间揽下了1400个作者,其中有两个就是公司的员工,这其中有波特自己。就是以这种曾被戏谑为“玩票”的方式,他已出版了自己两部作品。

  不止一位出版人认为,当“个人出版”与数字化相逢,这种昔日的“玩票”已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时代。

  不难发现,除了主宾国作家集中亮相,其他国家造访伦敦书展的作家并不很多。“作家来书展,有点把牛牵到肉类市场上去的意思。”一个老编辑说。但24岁的本·盖雷不这么认为,他目前的“工种”集写作、经纪、编辑、出版、推广于一身。

  两年前,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之后便以富有诱惑力的电子书销售为生。他花100英镑买了10 个书号,网上“海选”封面设计——有个在瑞典的朋友代为设计,花了180英镑,然后花10英镑买了一个域名,最后把书上载到亚马逊的电子书库里。

  出版第二本书时,他甚至“海选”起“志愿者”编辑队伍:“我得找‘验证读者’,就像你们有验证程序一样。”

  如今,他已以每册99便士的定价售出了近五万本书,并获得了35%的版税收入。在kindle上,单本定价超过1.59英镑的电子书,作者甚至能获得销售收入的70%,远远超过8%至15%这一传统出版可能提供的版税收入。

  “个人出版”或可引导“传统出版”

  出版人杰米·拜恩刚以高价拿下一本新书的版权。在他眼里,这行当“行情见涨”可也无能为力,“出版社肯定是要谋发展的,但核心是获得好书,再辅之以编辑和推广尽可能的成功——我们认为,不管任何模式,只要能搞定这些,就不缺买账的人。”

  伦敦书展上,好多出版商都低声嘀咕着一场官司——苹果被五家出版公司指控操纵价格,如今已有三家告退,企鹅与麦克米伦还在继续战斗。

  亚马逊并不讳言这场官司,并一屁股坐在读者这边,称现已迎来了“Kindle用户的大胜利”。就此,出版人约翰逊对记者表示:“亚马逊总说现在是Kindle用户的好日子,有点搞笑——现在分明是亚马逊的‘好日子’嘛。”——尽管亚马逊出版和Kindle在书展上尽可能地保持低姿态,称公司坚持其业务与传统出版商“和平共处,彼此间相安无事”。

  但就在这一书展上,亚马逊已经签下詹姆斯·邦德系列在北美的再版权——在收购其内容的同时,销售图书和电子阅读器。Kindle公关经理索菲·普得梭称:“个人出版,这真是一个大产业,给了很多不同的人空间,包括亚马逊以及所有的传统出版社。” “我们和传统的出版商一起工作。这样比单单代表出版社或单单代表个人出版的作者卖出去的书都要多。我们的目标,是在Kindle里仅仅花60秒时间,就能看到有史以来人类写出的每一本书。”

  “是出版社改变商业模式的时候了。可以考虑停止我行我素,在一堆手稿中寻摸。”盖雷甚至认为,这一出版方式,也将改变唱片业。据他介绍,在美国,现在已有“个人出版”的百万富翁,英国最大的“个人出版”者克里·威尔金森,其纸质版权被知名的出版公司抢购一空。

  雷切尔·雅培是2012年数字阅读领域的一匹“黑马”,位列Kindle最高销量前四名。她的惊悚小说在遭到文学经纪人婉拒之后,她把书稿上传至Kindle书库,标价1.99英镑。圣诞节迄今,她已经售出近10万份。但她不认为传统出版业已经死亡,“我还是喜欢我的书摆在书店的样子。”

[时间:2012-04-2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