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缩小 但含金量仍待提高

版权

  近日,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图书出口“含金量”明显不足,表现在版权出口价格过低、图书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今后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亟待从数量型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版权输出品种的大幅增长,版权贸易逆差逐步缩小,版权贸易结构持续改善。据统计,版权进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7.2︰1缩小为“十一五”末的2.9︰1,五年间版权输出总量增长275%。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图书出口“含金量”明显不足,表现在版权出口价格过低、图书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今后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亟待从数量型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

  据《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版权输出书报刊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结构持续改善,输出品种更为广泛、优质。

  调研发现,从过去的简单“推销”到有针对性地策划、推广、营销,我国图书出版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的不断碰撞中寻求发展之路,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独特经验。

  首先,“量身打造”对外出版作品。近年来,不少出版社成立专门机构,在调研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策划选题。比如,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组建了一支由多位联合国译员和一些曾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外交官、学者组成的翻译队伍,陆续翻译、出版了铁凝、叶辛等200多位中国作家的作品、80余位中外学者的专著和全国几十家出版社的优秀图书。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召开来自7个国家的中医词汇专家、翻译家、作家组成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国际统稿会”,统一了长期以来难以统一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并以此形成了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文种的标准化中医名词术语体系。

  其次,与国外出版社一起策划、合作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经过努力,与剑桥大学出版社达成了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海外版)的对外授权,作品相当于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百年老字号的“保证书”。外研社社长蔡剑锋说,与外国知名公司的合作出版,借鉴对方累积多年的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行销网络,增加了中国出版物的本土化程度,有效避免了外国读者一直以来对“外宣品”的误解。

  最后,重大工程推动文化精品“走出去”。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介绍,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边疆地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等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其中,“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以推动当代经典在国外出版发行为目标,自2009年以来,累计资助760种图书,包括《中国经济专题》《中国文学概论》《中国共产党简史:1921-2011》等一大批优秀图书得以在海外出版。

  “有量无价”待改善恶性竞争需扭转

  业内人士反映,尽管我国版权输出品种持续增长,但版权输出贸易金额过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同业恶性竞争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我版权输出整体质量的提升,建议采取措施进行规范提升,促进我出版业“走出去”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是严把产品质量关,减少非贸易行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捷表示,中国出版物目前“走出去”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其中既有贸易发行,也有赠送等非贸易行为。但大量无序赠送等不规范行为,既难以取得好的发行效果,又对贸易发行的海外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影响了“走出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我们亟待界定、理清、规范贸易发行和非贸易发行的关系,确保“走出去”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改善产品结构,增加主流读物。中国出版界在国际上的出版物主要是汉语学习类产品,这类出版物固然重要,但能够在国际出版市场以及读者心目中形成深刻影响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读物:一是大众畅销书,二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引领作用的读物,三是思想界能够提供独到见解并引领国际社会思潮的读物。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出版界缺乏高质量的产品,影响了我国出版物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是减少同质化恶性竞争,提高版权输出实效。外研社社长蔡剑锋认为,目前我国书刊出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各出口企业竞相压价使出口利润率越来越低,有的图书甚至低于进货价格出口。长期下去,会把老外惯坏了,影响了高品质书的输出、打击了真正谋求市场效益的企业的积极性。外文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汪长莹表示,美国的一本小说出口到中国,版税能达到几万美元甚至几十万美元,但我们的图书版权卖给国外,目前只有上千美元甚至几百美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国家鼓励政策的实施,国内出版社一哄而上输出版权,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互恶性竞争,所以根本卖不上价钱。从长远发展考虑,必须避免个别企业急功近利的行为,提高我国版权出口的整体实力。

[时间:2012-04-18  来源:新华08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