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渴望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出版界来说,资本合作无疑是一种更加紧密和当下易于操作的国际合作模式。那么,作为通向欧洲和美洲的理想门户,英国市场对外来投资者持何种态度?中英出版传媒界有没有可能开展更大范围的资本合作?两国业者对此有何看法?产业投资问题,正是大规模赴英寻找合作机会的中国出版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伦敦当地时间4月15日,十几位中英产业界、金融界、学界知名人士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两国专业人士的分析来看,中国出版业投资英国大有可为。
中英资本合作“水到渠成”
“资本合作是中国出版业经历30年高速发展后渴望参与国际合作的自发需要;是中国出版业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需要;是中国出版业与包括英国同仁在内的国际出版界合作范围不断拓宽,合作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需要。”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认为,中英业界的资本合作是一件符合双方期待、可以称之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则认为,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创造潜力,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和民间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是中英两国出版界深入合作的良好基础。“世界出版业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谭跃说,中英业界要探索全方位、宽领域、多模式的合作,以推动中英两国出版产业的合作、共赢和长远发展。
“出版业离不开国际协作。”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商务管理专业荣誉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任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小组主席克里斯托弗·豪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具备雄厚的实力、开放的襟怀和改革的魄力,中国文化未来会成为一股新兴势力。他期待中国文化产业成为英国文化经济的友好伙伴,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
通向全球的理想门户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你大概也就厌倦了人生。”塞缪尔·约翰逊的这句名言为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活力作出了恰当的注解。布鲁姆伯里出版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奈杰尔·牛顿以自己创立公司的亲身经历告诉中国业者,伦敦是接触欧洲与世界英语读物市场的理想途径。而且,英国经济立场开放,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出版经验与专业服务,整体环境对于外国投资者相当有利。英国投资贸易署对吸引中国文化产业赴英投资怀有浓厚的兴趣,态度积极,愿意为中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方向、项目、政策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和其他帮助。据介绍,针对外国投资者,英国政府正在酝酿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事实上,英国不仅有极富活力的经济,而且是世界出版创意强国。Kit van Tulleken公司首席执行官基特·凡·图勒肯说,面对数字出版这一新契机,英国在调控方面依然比较宽松。伦敦有丰富的金融资源,民族众多,人口多元化特征明显,预示着无限商机。情况的确如此,英语是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英国不仅是通向欧洲和美洲市场的理想门户,而且它自身也拥有极大的市场,近6000万人口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
克里斯托弗·豪则表示,中国是英国第六大外来投资方(按项目计),但就业机会排行只占第12位。这说明,中国投资者仍处于探索英国投资市场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融入英国要有独特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企业的做强做大,离不开中英出版合作,尤其离不开两国龙头企业间的合作。”谭跃如是强调。李朋义则认为,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将为中英双边投资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因为“数字出版转型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且数字出版模式一旦成功,会有丰厚的回报”。他透露,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今年将在伦敦设立全资子公司,未来还考虑购买国际教育出版业务。
在英国投资建立海外分公司,中国出版业已经有先行者。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续文利说,该社5年前在中国设立的中青国际公司,现在年投资回报率已经达到20%~30%。他分享了两条成功经验:一是与当地作者、市场营销及读者直接交流,短时间内对西方文化和图书市场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认识,同时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编辑营销团队。二是借助英国成熟的国际化编辑出版平台和强势的国际营销网络,按需利用并重组已有的中国出版资源,做到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中国文化国际包装、中国产品国际营销的完美结合。
对中国投资英国文化市场,英方代表也给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基特·凡·图勒肯认为,要在英国获得成功,首先要从战略入手,其次要明确自己能够给予这个新市场什么。另外,还要详细了解自己将要面临的文化与政治环境。克里斯托弗·豪强调,要融入当地产业,前提是让彼此都能够获得利益,同时拥有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产品。
[时间:2012-04-17 作者:王玉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