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组织新闻单位入京郊践行“走转改”

新闻出版走出去转企改制

  “过一阵子就有新房子住啦。”2012年3月27日上午,50多岁的安文秀在自家院里高兴地告诉来访的记者们。她家所在的门头沟区圈门外南坡22-80号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农家小院,地处该区的采空棚户区。现在,这一区域的居民们正等着拆迁,盼望着早点儿搬到政府新盖的安居房里。

  安文秀的丈夫有5个兄弟,加上父母,都住在这个原本只有三间正房、偏房的小院里。现在,最小的兄弟都当上了姥爷,院子里到处是后搭建的房间,几乎没有坐下细聊的可能,记者们只能在窄窄的过道里围着安文秀了解情况。

  院外,一位路过的居民正给记者讲着发生在采空棚户区的真实故事——“前一天晚上还看到外面的树呢,第二天一起床,树掉坑里了。”“有一家,房主外出回家一看,厨房整个儿不见了。”除了解决类似的安全问题和上厕所要排队等种种不便,退休社区保洁员何建民支持棚户区改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儿子结婚有房子了!去年门头沟区商品房均价一万八千元,买楼的事儿他想都不敢想。

  所有这些,都是记者在参加中央在京及北京市属新闻单位赴门头沟区集体采访过程中的见闻。为深入践行“走转改”,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了这次活动,30家新闻单位的60多名记者深入门头沟区,感受这里的巨大变化,棚户区改造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集体采访活动中,多家新闻单位不仅派出了多名记者,总编辑也亲自挂帅,体验、指导记者如何走基层,新浪网、凤凰网等商业网站亦派出负责人和编辑来感受“走转改”。北京电视台编辑代一艳告诉记者,总编辑赵多佳带领5名编辑记者参加了这次“走转改”实践,行前对如何采访报道已经有了细致的考虑。

  “没想到宣传系统这么雷厉风行,这么快就有‘大兵团’过来采访。”门头沟区委书记韩子荣说,门头沟区离市区很近,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市民对区里的印象却一直停留在“距离很远、环境不好”。“现在是门头沟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她特别希望媒体帮助广大市民了解一个崭新的门头沟区,树立起门头沟区的新形象。

  集体采访即将结束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记者董研博深有感触地对本报记者说:“只有勤下基层,和群众心连心,才能写出好作品。回头看自己以前的报道,还是有点儿表面化,今后要努力和采访对象结成朋友,做他们的知心人,这样才能和采访对象拉近距离,报道才能真正接地气。”参加这次实践令他体会颇深,也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天时间太短了。”返回市区的路上,很多记者表示“不解渴”。《北京晚报》记者左颖说:“棚改工作深入人心,正是因为政府处处把工作做到了前面、落到了实处。我要继续深入采访,把棚改工作报道好。”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名记者已经和当地群众约好再去采访,他们要好好做做门头沟区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

[时间:2012-03-30  作者:王玉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