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转型,哪些人才成为出版社用人首选?近日,百道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出版社众多的岗位需求中,复合型人才被列为首位。这项通过对改制后出版机构最缺什么样的人才、2012年春季集中招聘哪些岗位的人才、哪些岗位的人才最难招聘、人才招聘较有效的方法和较有效的途径是什么、面试时更倾向于考察应聘者哪些方面的能力或经验、应届毕业生和跳槽者如何能更好地通过考察等多项问题的调查,从侧面折射出转型中的出版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问题:亟须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调查显示,今年春季在出版社招聘的各种岗位中,复合型人才成为出版社最为渴求的人才。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在回答百道网提问时表示,优秀的编辑人才比较难找。优秀的编辑人才既要求综合素质高,又要求能耐得住寂寞,然而现实往往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思维比较活跃,却耐不住寂寞。对此,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郝勇也表示,改制后的出版机构紧缺的是优秀的编辑和营销人员。郝勇认为,既了解市场又了解图书还热爱出版业的优秀编辑难求。
事实上,目前出版社短缺的不只是优秀编辑。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人力资源部、证券法律部主任吴涤对改制后的出版企业比较紧缺的几类人才进行了描述:其一,既熟悉案头编辑工作又善于策划选题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其二,既熟悉网络知识又有编辑出版理论知识的数字出版人才和网络技术研发人才;其三,高端的出版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出版经营管理人才;其四,熟悉国际版权贸易流程和规则的外向型版权贸易人才;其五,掌握现代物流企业运作规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其六,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人才。
吴涤认为,以上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外,还需热爱出版传媒事业,了解出版传媒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具备全局的视野、敏锐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出色的学习和营销策划能力等。
破题: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转型
人才虽多,但符合出版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是目前出版业的现状。分析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龑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业最短缺的是懂版权的编辑,其中版权输出方面的人才更为短缺,而对版权人才的要求是双向的。对内要满足国内图书市场对引进产品的需求,对外要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需求。然而,当下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培养版权人才的专业,即使通过大学培养,在现实出版业中,这些就业者也不能马上上手,因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外语或版权贸易的学生,大多缺乏相应的出版行业知识和行业意识。
对此,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范源认为,现在的出版人才市场存在“两张皮”现象,二者结合不到一起。这跟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传统的从出版到出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的出版行业来说,已不能满足需求了。高校出版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对出版流程已经达到一定层面,但不懂运营是一个缺失。
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徐向荣则坦承,数字出版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其他相关行业转型的,对于数字出版业务处于摸索状态,同时从业时间有限,很难从过往业绩中考察出是否具备出版社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徐向荣认为,专业化程度高的编辑招募难,主要因素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鲜少选择出版编辑作为职业发展的途径。
解题:内外兼修多条腿走路
一方面,出版业快速发展,对出版专业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落实到行业人才的实际使用上,又显得捉襟见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苑青说,无论是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出版规律的人才,还是熟悉教育出版、有教材推广能力的人才,都不是从高校教出来的,也不是从日常招聘中筛选出来的,而更多的是从出版社内部培养起来的,当然也有从其他单位“挖”过来的。
李苑青认为,从出版社内部培养、引进人才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但快速发展的事业又急需人才,这是一个难以缓解的矛盾。它需要出版社打破常规思维,给予人才培养或人才引进更加高效的方式方法或制度措施。
高校培养出来的出版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到出版社工作无从下手,这反映了当下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没有案例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针对这一现实,和龑认为,像紧缺的翻译编辑人才不能依靠大学教育培养,而应该由出版机构、翻译机构与大学教育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人才在一线的实践基地。
其实,在呼吁高校培养适合出版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同时,出版社也开始主动出击。徐向荣认为,对要求较高的中高端熟手型人才,尤其是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采用猎头方式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人才引进。例如,在2011年,中南传媒总部通过猎头的方式引进了10余名高素质熟手型人才,其中不乏海外知名高校留学生以及世界500强企业的从业者。
[时间:2012-03-29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