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印刷市场,澳科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科控股)是一家“公开”的隐者。作为在港交所上市的烟包印刷企业,他们会定期发布各种重大事件新闻和财务报告,然而除此之外却很少在行业中露面:不仅纸质媒体上难得一见它的踪影,网络上除了一些对其股票分析的内容之外,也很少见到有关它的只言片语。甚至当我们试着联系其在官方网站留下的媒体联络电话时,对方轻声却坚定地告诉我们:“抱歉,我们不接受采访……”
这家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前身为伟诚集团。成立于1998年的伟诚集团在上市之前只不过是一家年营业额2.32亿港元的中型印刷企业,然而上市之后,借助资本市场的魔力,一番众横捭阖的收购之后,变身为“澳科控股”的伟诚集团就“麻雀变凤凰”,逐步占据了中国烟包印刷市场“老大”的位置。澳科控股年报显示,2010年其营业额为26.51亿港元,按当年底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22.53亿元,领先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劲嘉股份2亿多元,在国内烟包印刷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澳科控股蜕变的传奇经历得益于其自上市以来一直坚持贯彻的方针——收购。翻看其近几年的年报,细心者会发现“坚持不懈地寻求更多的收购机会”的文字或类似话语一再出现。伟建集团、贵联集团、杭州伟成、祺耀集团……,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都归于或曾一度归于澳科控股旗下。
“商道”旧事
澳科控股的崛起可追溯到伟诚集团有限公司,而由伟诚集团到澳科控股的变身则牵涉出一段喧闹一时的“商道”旧事。伟诚集团的创始人李伟波出生于广东电白农村,自小就有着极不寻常的商业头脑。李伟波十六岁就辍学经商,却在不惑之年多次因自己一手打造的伟诚财富帝国而入驻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中国胡润排行榜等富豪榜。辍学后的李伟波在社会上几经辗转后开始涉足烟草贸易。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下力整治烟草行业,烟草贸易之路收窄,但颇有商业直觉的李伟波并没有退缩,他利用自己对烟草领域的熟悉,开始向烟包印刷转型。2000年,李伟波将自己两年前注册的一家深圳公司重组为注册资金180万美元的伟诚集团,并担任董事局主席,自此开始了其在烟包印刷领域的打拼之路。
当时的烟包印刷市场方兴未艾,产品利润颇高,吸引了不少企业的进入,伟诚集团何以立足?李伟波的策略是技术领先。2001~2002年,伟诚集团投入1000多万元全力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了烟包印刷方法的突破,使印刷成本大大降低,同样的防伪效果,伟诚集团的成本比国外企业要低一半。这样实实在在的优势自然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白沙集团、红塔集团、红岩集团、红河集团等大型烟草企业相继成为其客户,伟诚集团的销售收入也从2001年的1.28亿港元增长到2003年的2.32亿港元,增长将近一倍。2004年3月,以伟诚集团为主体的伟诚控股集团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为之后澳科控股的崛起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然而,商海江湖,深浅自知。伟诚控股上市不久,国际包装行业巨头澳洲Amcor公司就向其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此后经过一系列运作,李伟波在伟诚控股的股权不断被稀释,而在Amcor成为最大股东后,伟诚控股被更名为“澳科控股”。
资本的魔力
自上市之日起,伟诚控股就将资本的魔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2004年3月正式上市之后4个月左右,伟诚控股即宣布收购伟建集团35%的股权。在评价本次收购的意义时,伟诚控股认为这为其提供了进军国内最大的卷烟制造基地——云南省的战略性机遇。
此后,收购成为伟诚控股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一把“利器”。2005年开始的中国烟草制造企业大合并,让伟诚控股的业绩受到一定影响,但在2006年完成对青岛黎马敦、北京黎马敦太平洋公司的收购后其业绩翻了接近两番。
更名之后,澳科控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比其前身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年一举收购当时号称中国三大烟包印刷商之一、约占8%市场份额的贵联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实现了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倍增。数据显示,2006年澳科控股的销售额还只有11.23亿港元,2007年便达到21.32亿港元。凭借本次收购,澳科控股一举超越了其在烟包印刷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劲嘉集团(2007年的营业额为14.58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达到17%,成为中国最大的烟包印刷企业。
[时间:2012-03-26 作者:张春峰 来源:印刷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