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环境标志认证

文/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 唐丁丁

  为加快推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国务院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九条中,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实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着重发展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

  《意见》为加快推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明确的行动方向,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梳理思路,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真抓实干,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将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多年来,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承担了很大的责任。

  加强环境标志工作,引导可持续消费,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是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1993年倡导建立的,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补充与完善,是环保部门环境保护职能的延伸。中国环境标志紧紧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和环保部中心工作不断深入,普及了环保知识,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环境标志产品已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欢迎,并且成为人民群众选择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的主要依据。同时,在环保部的领导下,作为环境政策的市场导向工具和政府绿色采购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环境标志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据统计,至今已经颁布86项环境标志标准,有2000多家企业的40000多个型号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志组织相比,我国环境标志在标准数量、认证企业以及产品数量等方面均居国际前列。

  虽然如此,我国的环境标志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一,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中心,通过社会公众的绿色选择,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二,跟踪国际环境标志发展趋势,抓好国际互认工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起绿色通道,扩大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三,加强环境标志的标准工作,制订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环境标志标准,以科学的标准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引导人民群众鉴别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促进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其四,加强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机制,规范市场,建立必要的法规制度,清理各种不合法的评定活动和任意标榜绿色产品的现象,使消费者更放心、更安全地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为我国环境标志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规范环保认证市场,提升环保认证水平,增强环保认证的信任度

  环保认证是指与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相关的各类认证,其实质是,通过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实施有效的环境控制,减少生产、使用、废弃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环保认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为改善环境,减少环境负荷,保护人体健康而开展的认证,如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二是针对环保处理设施而开展的认证,如环保产品认证;三是为促进和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管理实施的认证,如有机产品认证等。

  近年来,由于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认证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环保认证的种类五花八门,企业与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环保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资源节约产品认证、绿色选择、绿色企业评审、绿色健康证书、E1级环保级别认证等等,其认证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认证机构的也有检测机构的,还有各种协会、学会的,这些认证各自采用不同的认证规则,不同的认证标准,造成了认证结果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消费者无法识别。

  另外,凤翔事件、紫金矿业(601899,股吧)事件以及德清血铅超标事件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污染企业有的甚至还获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种通过环保认证的企业受到环保处罚的例子还很多,究其原因,诸多认证机构的环境技术力量不足成为主要因素。

  环保认证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领域,要从制度建设、标准制定、认证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环保认证进行严格规范管理。为此,国家相关部委应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环保认证政策方针和实施规则,加强对环保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考虑我国现行环境政策进行环保认证新业务的审批,规范环保认证市场、提升环保认证水平,引导行业的环保技术进步等等手段和措施,促进并带动全社会的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推进实施绿色印刷战略,

  促进印刷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

  环保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从2009年开始推动实施绿色印刷工作,其目标是加快实施绿色印刷战略,促进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此,环境保护部、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9月14日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绿色印刷行动方案,制定发布印刷环境标志标准,完善绿色印刷评价体系,在印刷企业中推广执行绿色印刷标准,优先开展中小学教材的绿色印刷工作,并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药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同时加强对印刷企业实施绿色印刷的政策扶持,淘汰落后印刷工艺、技术和产能,推动我国印刷业加快绿色转型和升级。”

  为配合绿色印刷推进工作,2011年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我国首个绿色印刷标准——平版印刷环境标志标准。环境保护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印刷标准宣贯会,并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开展绿色印刷环境标志认证工作。目前已有60家印刷企业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材实施绿色印刷提供了必要条件。2011年10月,环保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公告》明确了实施绿色印刷的指导思想、范围目标、组织管理、绿色印刷标准、绿色印刷认证、工作安排及配套保障措施等,对推进绿色印刷的实施作了全面部署。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落实绿色印刷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绿色产品价格偏高影响竞争力的问题,政府应采取多项措施,发挥其主导作用:第一,可通过采取经济补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生产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积极性,实现可持续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第二,制订和发布相关绿色印刷标准,建立绿色印刷环保体系,使印刷产品的环保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我国印刷产业加快转型和升级;第三,扩大社会舆论导向和公众参与的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向消费者普及绿色印刷的知识,增加其购买意愿;第四,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调整印刷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2-02-25  作者:唐丁丁  来源:经济]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