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金达正围绕“2013年上市之梦”狠发力。
被称为“基业长青”的河南银金达彩印有限公司,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市唐庄镇开发园区。这个在18年前只有一台印刷机,几个人干活的家庭作坊印刷厂,如今已发展成一家拥有各类机器360余台、员工400余人、年产值数亿元,享誉整个华北地区的现代化软包装彩色印刷生产企业。
“书生”创业
银金达自成立以来,每一项重大决策的背后,都隐透着企业高层果敢抉择的魅力。因此,印刷界常有言:银金达走到今天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在头脑,二在胆魄。
1994年,被称为“书生”的闫银凤将银金达创办而起。的确,她有着“书生”般的博学与细致——彼时的国家经济发展兴盛且市场并未完全饱和,中原大地500公里约达5亿人的现状,必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消费需求。这被闫银凤看在眼里。有着敏锐目光与睿智头脑的她,按捺不住市场的诱惑,开始思虑着如何将商机抓在手中。很快,她开始有所行动,而一旦行动起来,人们就再也看不到“书生”惯有的那份柔弱特质。
如果没有闫银凤及其团队彼时的大胆出手,可能就不会有当下银金达这个大型规模效益的印刷厂的诞生。而在随后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魄力仍然是其发展的关键词汇。
风浪历程
纵使在随后的岁月里,银金达几乎不间断地经历着几多磨难,但它仍然堪称业界的“幸运儿”。因为,这个命途多舛的企业有着不甘放弃的领头人,这个历经波折的企业有着睿智求变的发展团队,这个曾经苦闷却绝不孤单的企业有着一批携手前进的同行人。
如今留职银金达的员工虽鲜少是企业当年的创业元老,但不容质疑的是,他们绝对是愿意与银金达甘苦与共的“家里人”。2002年,银金达因扩大建厂,资金出现短缺。一方面是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巨大决心,一方面是生产陷入停滞的残酷现实,银金达在“求生”与“求变”的艰难抉择中陷入尴尬。
而就在此时,员工毅然接受企业领导层提出的“暂缓3个月工资”的“求助协议”。这拯救了企业困境的同时,亦将全企所有人的命运托上新的台阶。此后不久,银金达解除危机,连本带息地履行着先前对员工许下的承诺。此时的它已不再似危机前“愁容满面”,踩在脚下的也是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
次年,银金达再次“起跳”,斥资4亿元,在河南新乡市唐庄镇开发园区购地13.8万平方米,建成了一个集生产、研发、仓储、职工宿舍、办公区、餐厅于一体的现代花园式厂区。这一“跳”,尽管承担着“资金放空”的巨大危险,但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企业而言,不会轻易选择放弃良机,更不会毫无把握地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此举让银金达腾空而起,它的身影开始不断跳入大众视野,名气也随着愈加壮大的“身板”而更加响亮。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野心越大,扑上身的浪潮也便越猛。在2005年与2006年岁末交替之际,银金达为加速发展步伐,决定引进高真空镀铝生产线。而在当时,全国仅有5台此类机器的情况下,银金达一口气便购入两台。此次猛然发力,并未留给自己任何后路,一旦企业在此阶段资金流出现些许问题,银金达必将面对损失600万元预付款的“已知命运”。
不凑巧的是,在银金达选择“豪赌”之后,上天却给它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资金流一直稳定的它,竟然恰逢此时在资金周转上出现问题。它别无选择,要么设法筹措资金,坚持将第二台机器引进,不过要冒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要么放弃第二台机器,以确保公司正常运转,不过要白白损失600万元的预付款。苦经挣扎,银金达忍痛选择第二条“保守路径”,而事后证明,当时情非得已的选择确实帮助企业于危机中迅速脱身。危机过后,有员工如此诠释,“这叫弃车保帅,有舍才有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银金达造成的困境更为严峻。受国际市场萧条的影响,境外订单大幅度缩减,另有大量资金无法收回,企业几乎到了没活可干的境地。对此,企业高层一边做出调整,让员工间隔上班;一边转变经营方式,将主要目标转向国内,增加产品项目,变过去单一产品供应为多个产品同时上马,提高抗风险能力。“立足国内,多点开花”的经营方略,再次使银金达走出了困境。
正是通过一次次的产业升级,银金达赢得了与白象、统一、伊利、天冰、今麦郎、斯美特、双汇等著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与这些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又进一步带动了银金达的长足发展。
[时间:2012-04-13 作者:刘家聚 来源:《印刷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