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经登记或转制为企业,50.5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49家出版企业在境内外上市,120多家出版集团组建成功,九大出版产业基地总产值超千亿,15个省市成立专门的全民阅读活动领导机构,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
“好企业俱乐部”来了新面孔 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大潮涌动
资本市场一向分外敏锐。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低迷已久的A股市场迎来了一波难得的上涨浪潮,而打响反弹第一枪的正是出版类上市公司。其中,天舟文化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13.75元飙升至20.13元。中文传媒、中南传媒等出版股短期涨幅均在30%以上。
“我们终于活了下来” 非时政类报刊在改制中焕发青春
看着2011年的报表,白俭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作为有着30年历史的《中国电力报》的当家人,过去的两年,报社面临着二次创业的巨大压力。
“必须摒弃原有办报模式和观念,自力更生,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从体制机制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先从内部管理入手,把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调整为“以战略管理为核心,以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两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提高班子决策的科学能力和透明度。接着实行“按岗定责、按岗定薪、同工同酬、绩效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了“五险一金”全员覆盖。
一子走好,满盘皆活。报纸的发行量由改制前的14万份增长到目前的18万份。2011年报社收入3亿元,净利润3500万元。
“我们终于活了下来。”白俭成在回顾这段日子时说,“通过转企改制,我们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改革不可怕,不要等,不要怕。”
“永远不走的课堂” 农家书屋在乡野生根发芽
无论是在大别山深处,还是在北京郊区,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内蒙古草原,一间“永远不走的课堂”,正在悄悄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广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农家书屋”。
在北京,农家书屋又被称为“益民书屋”。大榆树镇东桑园乡村医生陈凤华对益民书屋很有感情,他不但可以从书屋借书,甚至可以拿着书屋提供的购书卡去城里自己挑选喜爱的图书。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已累计投入资金9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50.5万家,已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柳斌杰说,2012年是实现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的决胜之年,总署将确保2012年上半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时间:2012-02-16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