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印刷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方式育人才

印刷印刷人才

  在我国印刷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印刷大国朝着印刷强国迈进的目标。印刷业在朝着变强、朝着数字印刷、印刷数字化和绿色印刷进军之时,对印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印刷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印刷业的新型发展不断提供新鲜人才“血液”,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印刷人才培养基地于2011年9月在武汉大学揭牌。挂牌近半年时间,基地工作进展如何?在新的一年有着怎样的建设规划?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党总支书记黄佐斌和系主任万晓霞。

  目标

  完善基地建设是当下重要工作

  他们认为,目前与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要求相比,我国印刷复制产业的发展力度还远远不够。这突出体现在整个印刷复制行业社会形象不够好、品牌不够鲜明、魅力不够靓丽、核心竞争力不够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核心技术缺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始终是困扰我国印刷复制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此,管理方表示,在基地挂牌后,基地在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突出基地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不断为行业注入人才“血液”。

  据介绍,基地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首先进行了集结人才的工作。基地的目标是培养印刷人才,而基地的建设也需要人才。接下来将成立基地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发展秘书处,便于推进基地的管理创新工作。同时,搭建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建共享的开放式管理合作平台,面向校内外招聘基地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逐步建立一整套包括师资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在内的科学管理制度。以此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组织构架。

  此外,为了更加贴近行业,武汉大学将基地设在了印刷与包装系,而目前基地主要进行着包括培训用房、相关仪器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据了解,这些现在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会展开基地的宣传工作。

  规划

  重点培养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人才

  2012年是基地建设的起步之年,基地管理方介绍,将把基地建设的重心放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和各类高层次印刷人才的培养培训上。重点围绕着新闻出版战略性新兴业态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印刷行业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展开。例如针对大规模干部培训、重点人才工程、职业资格准入、职业技能鉴定等开展高级印刷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他们介绍,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复精神,基地将根据我国新闻出版印刷产业发展的趋势,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印刷专业人才;开展前瞻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并尝试培养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等新兴专业人才;承担印刷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申办相关博士点,推动印刷专业的学科建设;同时承担新闻出版系统委托的人才培养项目,开展新闻出版产业政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承担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委托的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印刷专业的学术研讨和学科建设研讨等活动,建立印刷行业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平台,承担印刷专业的骨干课程教材和相关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next]

  基地的建立将对我国印刷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对中西部地区高层次印刷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发挥关键作用。据介绍,基地将实施区域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品牌、文化等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办学活力,优化办学质量,努力提升基地教育培训的品牌效应,将基地建设成为服务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的新阵地。

  特点

  通过创新展开三个“面向”

  武汉大学将迅速整合各相关高校教育、科研等资源,制定印刷专业办学标准,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更适应我国目前印刷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为此,他们提出了立足“三个面向”开展高层次印刷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的新方式:一是面向政府部门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二是面向行业开展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三是面向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和人才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办“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修班和网络学历教育;积极开展“职业资格准入”、“职业技能鉴定”、行业技能考试等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产业政策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及时跟踪当前印刷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打造系列高端品牌报告,举办“珞珈印刷”系列学术论坛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扩大基地影响力和辐射力。

[时间:2012-02-10  作者:王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