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的创新,使重庆出版集团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重庆出版集团经历了一次次“凤凰涅槃”,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单一事业出版单位到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从西部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自2003年以来,重庆出版集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了出版业面向市场的体制改革。该集团的总资产由2005年的11.8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48亿元,增长了3倍多;净资产由2005年的3.2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23亿元,增长了6倍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5.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14亿元,增长了1.4倍;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4909万元提升到2010年的1亿多元,增长了1倍多。
管理层呈现年轻化
案例:2011年9月是重庆出版集团三年一次的中层干部竞聘月。在这次竞聘中,大量青年骨干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据统计,通过这次竞聘,重庆出版集团中层领导平均年龄降至40岁。70多名中管中,95%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整个集团管理层呈年轻化,学历进一步提高。
“人”是改革的关键,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创造性地解决了“人”的问题,成为了重庆出版集团改革制胜的法宝。改制之前的重庆出版社在50年的国有事业模式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发展观念,一些因素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5年4月29日,在原重庆出版社基础上,重庆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以此为标志,集团转企改制工作全面推开,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最少的资金解决人员身份变化等难题。
2011年,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变化,集团又根据文件精神,让符合规定的在职“老人”再次在保留事业身份或转换成企业身份之间进行选择,并批准20位符合条件的同志提前退休,100%地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为集团后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实行真正企业化运作
案例:2010年开始,重庆出版集团几大编辑中心的负责人在“中心主任”之外,增加了新的身份——“公司总经理”。
2010年,重庆出版集团改革又出新招,将所有编辑中心在模拟公司化运作基础上,与彻底转企改制的重庆出版社一并成立文化传媒公司,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策划、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让这些中心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真正的企业化运作是这次改革的目的。”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介绍,改制后,五大出版中心对内保留原各出版中心牌子,对外注册成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各传媒公司按照《公司法》要求和各自实际规模,注册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根据董事会授权,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扶持精品图书出版
案例:出版3年来,销售2000万册……重庆出版集团的《读点经典》丛书,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重庆出版集团近年来大力实施《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大足石刻全集》和《中华大典》等大型文化出版工程,以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着力打造一批传世之作、精品之作。先后设立“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出版基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版基金”和“巴山夜雨原创文学作品出版基金”,大力支持相关精品图书的出版。
在突出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重庆出版集团还通过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加强编发互动和加大政策奖励等各种措施,狠抓畅销书、长销书的打造。
股份制合作创奇效
案例:联合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共同投资10亿元,打造的国家级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将于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全面完工并入驻。届时,将形成一个整合图书选题策划、网络及电子音像出版、图书网络发行销售、卡通动漫创作及衍生品开发的创意策划基地。
重庆出版集团积极探索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有效途径,创造了有利于出版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体制机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突破体制障碍,选择优秀国企、民企联合成立了涉及创意产业、纸业贸易、印刷包装、文化商业地产等领域的10余家股份制企业。通过国企向民营“借脑、借势、借人”,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国企向市场迈一步,民营向规范靠一步”,既盘活了国有资源,又赢得了市场,极大激发了股份制企业的活力。自2007年以来,集团总收入和总利润的2/3均来自股份合作经济。
据了解,重庆出版集团与新加坡元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亿元兴建的国家级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今年已正式奠基。该基地建成后将集艺术家创业园、创意产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购物、宾馆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集群。
[时间:2011-12-08 来源:山西出版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