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柔印一直在缓慢而又循序渐进地发展着。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柔印在磨合中求发展,在非议中正视自己,在探讨中找寻答案。日前,已成为印刷业内一个看似永恒而又创新的热点话题。
欧美市场前景乐观
全球柔性版印刷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很快。在欧美市场,柔印在过去的50年中,从4%增长到30%,目前仍以每年2%的速度在增长。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以胶印、凹印和凸印为主要印刷方式,但是柔印发展速度却很快,相当多的业务正从各种印刷方式向柔印转移。所以,柔印的前景是乐观的,发展空间很大。
其中美国是最早采用柔印技术的国家。在2000年,柔印已占包装印刷总量的32%,预计2005年将达到39%,超过胶印印刷总量。在美国,由于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高度市场化,使得柔印环保、低成本的特性在相关印刷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柔性版印刷目前已深入到食品、医药、化妆品、电子、日用品,甚至报刊等各个领域,在软包装印刷中更是占到85%的绝对比例。据悉,美国的柔性版印刷设备达7000条之多,成为世界上拥有柔印机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柔印发展的中心。麦安迪和康可(COMCO)在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是普遍使用的设备。
在欧洲,柔印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开始,欧洲主要采用凸版印刷,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市场成本的压力,逐渐从凸版转向柔印。各制造商及时抓住商机,纷纷开始制造柔版设备。目前,欧洲柔印机有1700台,在软包装印刷中也占到了60%的份额,其中麦安迪和康可(COMCO)占有相当的比例。
中国市场空间很大
中国柔印在总量中不足8%,这是官方数字,我个人认为还要少。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在30%。中国经济发展迅猛,GDP平均增长在7%,况且中国人口众多,发展潜力非常大。中国目前柔印设备不足500台,其中进口设备才300多台,太少了。中国的购买力是惊人的,单张纸胶印设备去年一年仅进口设备就有780多台,而柔印还不到20台。
中国柔印的步伐为何如此缓慢,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人们对柔印的认识不全面、不充分,包括对柔印质量本身的认识有偏差,经常去和胶印相比较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第二,缺乏完善的柔印质量行业标准,使得供应商和印刷厂以及印刷厂和客户之间没有统一的尺度,造成一定的误解和分歧;第三,技术人员缺,包括柔版设计人员、柔印操作人员、柔印市场拓展人员等;第四,对印刷品利润率和整合成本的认识不足,粗放型经营比较严重。
但柔印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前景还是乐观的,也就是说中国的柔印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印刷产业结构不一样,在美国,胶印、柔印、凹印三大印刷方式各有天下;而在中国,柔印的比例很小(还不足8%),胶印的比例很大。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出现了印刷业务从凸、凹、胶印等印刷方式向柔印的不同程度的转移,相信中国市场迟早也会产生类似的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值得借鉴。他们的不干胶标签的人均年消耗量是14平方米,美国是16平方米,而中国却只有0.5平方米,差距接近30倍,况且中国人口众多。所以说,市场增长空间不可限量。再者,柔印加工的范围应数软包装以及食品、医药、化妆品、洗浴用品等包装印刷,中国柔印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刚刚起步,从这个方面也可预测柔印在中国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柔印在中国发展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包装;对印刷质量和成本的认知;市场总量小,竞争激烈;市场误导;环保意识弱;配套成本高;相关知识普及差,操作人员短缺;凸版机的强势;凹印机成本和环保上的改善等等。
那么,面对中国市场的当前情况,如何把柔印的市场做的更大些?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柔印工作的人士应该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有了市场,才有了发展的动力。我希望柔印业内的朋友可以联合起来,为这一目标出谋划策,而不是做对手;我们关注立法,希望中国能尽快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或法规,为柔印的发展创造一个法律平台,同时也尽快制定柔印行业标准,让各方有个可以共同参照的尺度;当然我们自己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想客户所想,积极帮助客户取得成功,树立柔印良好的市场形象,并鼓励大家到国外参观,让客户及其客户更好地了解柔印;加大宣传力度,让市场了解柔印,引导客户向正确的方向投资;促成国际交流,将国外的技术、信息带到中国,将国内的客户带到国外,参观、学习、沟通,缩短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柔印设备投资惕防误区
与其他印刷方式相比,柔印设备投资低,速度较快,有得天独厚的环保优势,后工序品种多样且易于实现,承印材料多样化,薄膜、铝泊、纸张、复合材料均可印刷。因而投资回报率高。当然,其印刷的还原性相对较差,不适合画册等还原性要求很高的印刷产品;另外,在目前的阶段,版材和制版成本较高,不适合短版印刷业务。
就如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一样,也没有适合所有印品的印刷方式。在投资柔印设备时,印刷厂商要注意印刷产品和设备的匹配,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印刷设备,适合才是最关键的。同时也要惕防下面四大误区。
误区一:性能上一味求高档,忽视产品和设备的匹配;
误区二:功能上一味追求齐全,忽视运作成本,失去竞争力
误区三:质量上一味追求高网线,忽视设计和柔版的特点,生产效率底;
误区四:可行性报告走过场,投资回报预测严重失实。
(本文根据美国联合印刷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基军在第七届国际印刷信息交流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
[时间:2005-04-30 作者:陈基军 来源:中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