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宣纸了。宣纸乃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出现加速了文字的传播。并将经典文学作品永久地保留下来,以供后世欣赏学习。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精神上有了交流。宣纸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少有现代人知道古代人是如何制作宣纸的。在安徽的宣城,我们有幸参观了一家宣纸厂,这里仍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宣纸制作工艺。
首先,宣纸的制作需要选用特殊的材料。那就是青檀树和砂田稻草。这些原材料只有在当地才能找到,所以非常有地方特色。我们参观的这家宣纸厂被山丘环绕,而山上晾晒的就是青檀树皮和砂田稻草制成的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是通过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选择最好的细条晾在山坡上,经过日晒雨淋变白之后制成的。
第二步用巨大的木槌夯实树皮和稻草细条。木槌几近一个NBA球员的高度和重量。原材料被反复捶打直至薄薄一层纸膜。以便用于后面的工序。
接下来,纸膜被切碎然后送到专门的池子里进行打浆和漂洗。这个过程可以从纸浆中漂洗出有用的纤维。但是整个步骤还是工人们手工进行,所以十分辛苦。我观察到工人师傅使用的是很粗的竹竿,竹竿尾端的袋子里装着被切碎的纸膜,袋子浸泡在池子里。工人师傅通过来回搅动竹竿将无用的杂质洗去。他必须浑身使劲才能将材料更好的漂洗。他让我也尝试了一下,搅动几下后就累得不行,比每天早上运动还有效。
下一步,将洗出来的植物纤维倒入捞纸池,搅拌成一种类似粥的稠稠的纸浆。老工匠们用特制的竹帘用特殊的手法从纸浆中捞纸。水从竹帘缝中渗出,做纸的纤维则平铺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张纸。
然后,捞出来的这层纸被放到石板上烤干,将剩余的水分充分蒸发,而纸则变干变硬。工人师傅会将湿纸一张张用特制的刷子刷到热热的石板上,待烤干后取下。最后一打打的宣纸在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被剪切成不同大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虽然整个过程很复杂而艰苦,但是宣纸的质量是一流的,是最适合书法绘画的纸张。这里的宣纸是享誉全国的。做出来的宣纸厚实,洁白,耐用而结实。在工厂里我甚至看到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宣纸上挥洒书法的照片。而且这里的一名工人师傅曾经在奥运会期间都表演过宣纸制作的精湛工艺。
[时间:2011-11-11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