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活字印刷村落 祖传手艺千年不坏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但如今,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活字印刷术,正在被激光照排、电脑分色、制版所代替。如今用凸印活字印刷的厂家几近绝迹了,活字印刷似乎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2011年10月下旬,记者在金溪县左坊镇彭家村采访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在该村的一老祠堂内,一群正在沿袭古老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制乡村家谱的人们。他们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印刷、拆版还字一直到成装订成册,一整套娴熟的活字印刷术的工艺,全为手工操作。

  检字排版 上墨印刷宗祠再现活字印刷

  “印制家谱可能是活字印刷最后的市场了。”彭氏家谱“印刷厂”就设在村东头的一个宗祠里,在宗祠的门口,记者见到了在该村进行活字印制家谱的领班人江志兴。江志兴是临川区罗湖镇江家村人,这位“印刷厂厂长”头戴老花镜、手握刻刀,正在认真刻制木字。宗祠有近1000平方米,由于宗祠内光线不好,村民便在内拉了一条电线,安装了数个电灯泡。三位青年妇女站在长长的字架前,正聚精会神地检字拼盘。宗祠的左方坐着两名妇女,正在用宣纸印刷拼好的版面,她们手持棕刷,在墨盘沾好墨后,一张一张地翻印。整个宗祠里散发着油墨的芳香。而一名校对人员,则坐在另一扇大门前对清样进行校对。江志兴说,活字印刷过程共包括七项:检字、排版、上墨、印刷、校对、装订和拆版还字。关键是检字和排版,因木字是反字,一般人是很难分辨的。所以,没有文化的人是不能干这活的。木字一般是按字典的排列顺序,放在一个个字盒里,平放靠在木架子上。木字粒常用的有500-700个,叫出俗字,加上不常用的入俗字共有3000多个。检字就是在一排排的字盒里细心拣出所需要的字粒,放在一个木托盘里。

  “印一座家谱,最少要刻3000多个字,木刻的字都是反写的,时间长了,我现在正着写字都写不来了。”记者注意到,印刷家谱用的活字,是江志兴自己用木头刻成的。江志兴告诉记者,他们用的是徽制烟墨和宣纸,不是现代用的油墨和铜版纸,铅字不吸墨,不好用,所以沿用木刻字,这些刻字的木头有专门的生产批发地。在活字木架旁,记者还看到,存放着龙纹木雕板和一些古代人物的木刻画像,江志兴说,这是用来印刷家谱人物和装饰花边的,也是自己刻的。

  乾隆起始 祖传手艺传统工艺千年不坏

  “你什么时候开始印制家谱?一年能印几座谱?你和工人的收成如何?”记者一连串提问,江志兴有问必答:“我今年53岁,从事这活字印刷已经快30年了。”江志兴一边刻字,一边回答记者的问话。“我们这个印刷班子共有六七个人,都是亲戚朋友,都是江家村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活字印刷是祖传的手艺,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了,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9代了,我的师父是叔公江乐喜,他今年80多岁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跟他走乡串村学习活字印刷技术……”据江志兴的介绍,江家村田少人多,为了维持生计,从200多年前开始,村民便将印谱作为副业来增加收入。到目前,村里还有8个印谱的班子,有100多人在从事印谱业务,一般业务都在抚州及周边市、县农村。“如果业务好,一个印刷班子一年大约能印四五个村庄的家谱。我们今年上半年已经印制了两个村庄的家谱。这次我们来金溪左坊镇的彭家村印家谱,已经1个多月了,预计到月底,彭家的6套家谱可以印制完成。一个大村的家谱印制费用大约在10余万元,工人的工资在100多元一天吧……”

    “采用古老的工艺来印刷家谱,是传统与习惯,家谱这种宣纸印刷品,是可以保存几百年的,甚至千年不坏。这些印谱的人,我们是信得过,他们的工艺、用纸、用墨,都是在我们眼皮底下进行的。”在家谱印刷现场,彭家村一位古稀老人告诉记者,印谱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哪里需要哪里去,带上印刷工具,吃、住、干活都在村里的祠堂里,而且一呆就是几个月。“他们祖传的手艺,我们信得过!”老人说。

    “对于活字印制家谱还能走多远,我很难说上来。目前已经有一些村庄采用激光激光照排、电脑制版印刷家谱了。而且我也曾按照村民的要求,采用在宣纸上印刷现代照片的工艺,所以还是有些担心……”采访结束时,江志兴对手工活字印刷的前景不无担忧。

[时间:2011-10-26  作者:黄初晨 潘四平  来源:抚州日报•新都市]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