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开拓着未来。神州大地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十年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达到1.1万亿元规模,占GDP的2.75%。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航母起航,做大产业聚焦点
案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源于1953年组建的江苏人民出版社,融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对外贸易于一体,是中国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自2007年转制以来,凤凰集团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多亿元,2010年达142亿元,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净资产超127亿元,成为出版业首家资产、营业收入、净资产均超百亿元的企业。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其规模和实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十年前,当中国加入“WTO”时,中国的文化企业只是“小舢板”,与国际知名的文化“航母”难以抗衡:我们全部院团的出口演艺收入比不上加拿大的一个马戏团;我们全部出版企业的出口产值抵不上一个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我们全部传媒产业的海外营销收益比不上一个默多克新闻集团……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占有话语权;市场份额越大,国际影响力才越大。十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从战略上,把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从战术上,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并购重组,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中国的“文化航母”雏形已具,开始起航:
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2010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各地整合成立了46个演艺企业集团,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在发展壮大;
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业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出现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文化企业——2011年入选的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其平均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都比第一届翻了一番……
当今中国已有共识,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十二五”期间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
文化消费发力,转变方式的新支点
案例:民营休闲旅游文化企业——杭州宋城,是最早享受到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及时雨”,2010年作为“旅游演艺第一股”成功登陆创业板,募集20亿元人民币。从此,小园子做起了大文化,“主题公园加演艺”的模式从杭州复制到了武夷山、泰山等景点。目前,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累计演出12000余场,接待观众2800万人,2010年演出主营收入4.45亿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再次让人们看到了文化旅游的“井喷”,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实现旅游收入1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到河南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北京的“功夫传奇”到上海的“时空之旅”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演出节目,已经在与旅游市场的结合中体现了市场价值。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以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开始发力,成为启动内需的新支点。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刺激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长期以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在过去30多年中是并驾齐驱的“主动力”,相形之下,消费拉动似乎总是慢了半拍。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文化产业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力点。
文化业态多样,占据发展制高点
案例: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出自中国水晶石公司——其实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贯穿整场的“卷轴”影像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水晶石公司以精巧的创意,让文化和科技完美融合,带给观众巨大视觉冲击,这种跨越时空的创新展播方式,也使水晶石公司获得近亿元的收入。
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5%;2010年国产游戏产品出口规模比2009年增长116%;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国家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及12个试点城市……
这些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将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同样,当文化创意融入传统产业,不仅可让传统产业重放光彩,也可让中国制造和加工业大有希望。
专家们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已初步确立,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提升。植入民族文化“基因”,将会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了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新的境界。
[时间:2011-10-18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