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树皮造纸工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先后有72道工序。纸质经久耐磨,用途广泛。改革开放以后,当地造纸人越来越少,造纸工艺濒危失传。
非遗传承人
童正洪,男,现年48岁,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人。
传承人心语
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一项传承了蔡伦造纸术的古老造纸技艺,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活化石的构树皮造纸工艺,如今虽濒临失传,但仍在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可见踪迹。8月末,笔者来到木格岛村,见到了从事该项造纸工艺的童正洪。他告诉笔者,目前,该村构树皮造纸工艺已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原始的造纸术看到了被拯救的曙光。
“我们童姓的老祖先是湖南的,蔡伦也是湖南的。老祖先从湖南迁到叙永,也把这门手艺带了过来。”童正洪介绍,他1岁多时,因意外造成下肢受伤致残,只能一颠一跛地走路,长大后不便外出打工,在父亲的指点和自己的观察下,才学到了这门造纸技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会造纸的工匠嫌收入不高都不造了,但童正洪仍在坚持。童正洪说:“这尽管是小作坊经营,还是有生意,收入基本够家庭零用。”
童正洪造的这种纸颜色白而亮,纸质经久耐磨,叙永当地又叫“精纸”,取其经久耐磨之意,贵州人称“皮纸”。在当时,这种纸远销到云南、贵州等地,主要用来制灯芯,剪鞋样,制作鞭炮,扎灯笼等,用途十分广泛。
采用构树皮造纸,是民间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土法造纸技术,其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分为采料、晒干、泡料、舀纸、揭纸等共72道工序。数百年来,当地人以岩洞为厂房,挖地为池,引用沟水,家庭式作业。当地民谣形象地道出了造纸人的辛劳与酸楚:“有女不嫁纸匠家,裤子扯破齐屁股丫,屋头提起针线撩裤子,门外又喊打构粑。”
每年农历十月,童正洪就和家人一起在河边搭建一座草棚,作为他造纸的简易“车间”。从搭茅草棚开始,童正洪一干就是半年。他们一家人往往从天蒙蒙亮就到“车间”,一直工作到深夜,一站就是十七八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都在“车间”里不停地舀纸、压纸。“除了干农活,单造纸一项,一年还能挣2-3千元,再苦、再累,还是值。”谈起造纸的艰辛,童正洪很坦然。
由于现代造纸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纸”逐渐被质优价廉的各类纸张取代,濒临灭绝。童正洪和他的族人们,正艰难地传承着这项祖传的手艺。“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有了政府的保护,我们的信心更足了……”获悉构树皮造纸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再列入地方政府的保护规划时,童正洪苍老的脸庞上绽开了笑容。
[时间:2011-09-07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