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上午,“山西晚报红领巾在行动”第十三期第3站活动,走进山西闻兴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参加活动的30多名红领巾,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印刷术,观看了报纸的印刷过程。
轮转机前,孩子喊“太壮观了”
当日上午9时,进入厂区办公楼内,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大车间呈现在眼前,“红领巾们,这是印刷厂的制版车间,你们每天看到的报纸版面,需要在这里转化成可以印刷的模式。”制版车间的工作人员拿起一张报纸大小的胶片介绍起来:制版车间,属于印刷前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这里的20多台电脑,到了晚上8点左右就会全部开启,通过网络接收从各个报社传递来的当日报纸版样。制版车间的工作,就是把计算机里的版样,转化成可以印刷的模式。
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了制版过程,红领巾们守在制版机出口,看着一张报纸大小的胶片变成了铝材质的版面(印刷用的PS版),有的孩子兴奋地跳了起来。
穿过长廊,阵阵油墨味扑面而来,耳边响起轰鸣声。红领巾们迈进一道大门,足有四层楼高,绵延百米长的蓝色巨无霸大块头印刷机,组成的流水线车间呈现在眼前。“太壮观了!”7岁的孟祥帅激动地边比划边感叹着。
随后,轮转车间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报纸印刷过程,只见工作人员轻按电钮,一张张报纸就“排队”走出来,从印刷到裁剪,再到打包成捆,全部自动化完成。“报纸从机器上下来,就像水龙头流水一样。”9岁的牛羽丰扭头和身后的姥姥说。工作人员讲解,这里的轮转机,每小时就要印制6万对开张的报纸。
红领巾走进印刷厂
了解制版工艺
红领巾们体验古老的印刷机
报纸溜着滑梯进邮车
和轮转车间一墙之隔的就是发送报纸的邮局。“晚间工作时,这里才叫热火朝天。整个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工作人员紧张有序操作着各种机器,小型叉车来回穿梭,把报纸运送到各个分发口。”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天晚上,只要轮转车间一转,邮局这边也就紧跟着忙起来,报纸那边印,这边就打包发到了邮车上。
位于二层的邮局工作车间,在紧挨着停车场的墙根处依次开着二十个大孔,大孔外连接着钢铁制成的六米高的滑梯,滑梯一直往下延伸到了距地面约一米多高的地方。
工作人员说这叫溜报口,一个口对应着一个邮发点,一辆邮车还为红领巾演示了一遍接报的过程。邮车的车斗接在滑梯下端,一捆捆报纸从溜报口滑溜下来后掉到了车斗,两名工人在车上把报纸摞好。
随后,红领巾们还参观了物资纸库,一进那里,看到一卷卷超大的纸卷高高地摞了一库房,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呼声:好多的纸啊!“这一卷纸就重781公斤呀!多少人才能抬起来呀?”看到纸卷上的说明,一位小男孩瞪大了双眼。据介绍,为保证印报用纸,这里一般要存放厂区3个月的用纸量,约3000吨的新闻纸。
做课本的都是矮机器
参观完印报纸的流程,看惯了六七米高的大机器,再进彩印车间,仿佛到了小人国,机器全变矮了。“这些很可爱的机器,就是给你们小朋友做课本的。来吧,看看书是怎么做成的。”工人叔叔一声招呼,红领巾们立刻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围到了第一台机器前。“一张纸上正反印8页纸的内容,这装订起来会不会搞混呀?”看着刚从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两位小朋友担心地嘀咕着。
随着参观队伍继续前行,又进到一个很大的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说,四五台流水作业的机器上,全是在对书页进行后期整理、装订、包装等。
在一个名叫折页机的机器前,红领巾们看到了刚刚见过的大纸张,厚厚的一沓纸往进纸口一放,随着机器飞速转动,一张张大纸随着传输先后被剪切、折合、再折合……出来时就变成了页码有序的一小叠书页。
这些小叠书页,接着会被送到配页机前,在这里,他们会碰到更多的“同伴”。工作人员把不同内容的书叠,按页码顺序放到各个对应的进纸口,中间机器自动配页、装订、裁切,出口处,它们就已经装订成一本书。而且出来几本,机器都在计数,工作人员再每十本一摞打包成捆。
对于一些太厚的书,还有专门的大型裁切机器、封装机器来处理。
参观印刷博物馆 红领巾饱眼福
最后,红领巾们还参观了位于园区内的印刷博物馆,在8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摆放着不同时期的印刷设备、工具材料。木活字、字模、铅字、铅条、铜锌版,上世纪30年代的铅印机,上世纪50年代的切纸机,让红领巾看得应接不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报纸印刷还处于"纸上画版样满屋拣铅字"的铅字印刷时代。”工作人员向红领巾介绍起来,在那个时代,刻字工人要先刻好字模,铅字工再把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挑出来。印刷厂里,每种铅字都由一个个大架子支起来,占地面积足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铅字工要死记硬背记住每个字的大概位置,一篇铅字稿子排版,就需要耗时一个小时。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排字工人终于和灰色的铅字挥手告别,走进了高科技的光电印刷时代。
[时间:2011-07-25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