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谱写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柳斌杰

  本文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5月13日召开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党中央多次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正是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兴起,正在由弱变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央及时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使各级党和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真的有新认识、新举措,出现了大发展的态势,预计“十二五”会形成新的高潮。

  但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应该说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对宣传文化战线来说,思想认识、经济工作的经验、产业培育、政策引导和企业管理,未必都准备好了。目前存在的创意产业没创意、文化产业缺文化、精神产品低品位、产业基地无产业的情况,就反映了炒作、泡沫、虚热的现象。有的地方不懂得企业是产业的基础,连一个文化企业都没有,却大谈发展文化产业。有的地方没有文化产业项目,却大片圈地要搞世界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对此,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科学地规划、扎实地工作,以免文化产业重蹈“全民经商”的覆辙。为此,我认为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模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科学发展的路子。

  新闻出版业是个传统而又成熟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快转企改制,较早走上了产业发展轨道,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到“十一五”末,每年能提供56万多种产品,出版图书71.7亿册、报纸500多亿份、杂志35.4亿册、电子音像产品4.43亿份和上千亿元规模的数字出版(包括网络出版)产品。除了促进国内消费外,也以实物出口和版权贸易的形式进入了193个国家和地区。整个产业的投资、消费、出口都很强劲,2010年总产出达到12200多亿元,加工贸易值达到600多亿元,据100家大的集团统计,年均增长在20%以上。同国际同类产业规模比较,我国图书、报纸出版发行居各国第一位,电子出版居各国第二位,印刷业居世界第三位。但印刷、复制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差距很大,发展的潜力也应该很大。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和李长春同志关于新闻出版产业要成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指示,我们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5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和文化产业占到5%的比重等3个因素计算,已经确定:到“十二五”末,全行业总产出29400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年均增速19.2%,并且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总体规划和11个分行业规划,已经正式发布,行业内外反应热烈。

  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正在抓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新型的市场主体、发展主体和管理主体。企业是产业的基础,没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就难以与市场、金融业接轨,也就谈不上发展产业问题。所以,通过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尽全力加以重视,形成大批名副其实的文化企业。还要从众多文化企业中,集中资源造就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只有具有实力的文化产业“航空母舰”才能成为市场主导者和战略投资者,才能担当起发展主体的责任。新闻出版行业计划扶持10家出版集团、6家发行集团、20家印刷复制集团、35家报业集团和20种名刊作为发展的主力。同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使文化产业管理主体职能更加到位,宏观上做到按产业的要求办产业、管产业。

  二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业,大力发展新媒体新业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出版产品制造、传播、使用已经高新技术化,必须加大力度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产品生产、传播的模式,开发新媒体、新载体、新平台,技术上实现升级换代,大力培育数字出版基地、音乐生产基地、数字印刷园区、版权产业示范城市、软件开发园区等,使之成为“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坚持调整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结构趋同、规模偏小、名牌太少、布局不合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留给新闻出版业的难题。例如,现在新闻出版企业就有40多万家,每个省市都有几百家报刊出版单位,但其市场能力和发展能力都很低,相当多数是勉强生存,谈不上竞争力。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力度调结构,就要按照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专业公司、保留特色小社小厂小店和地区协调发展的要求,做大一批、重组一批、淘汰一批,使新闻出版、版权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适合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要求。

  四是坚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我们先后制定20多项支持发展的政策,从支持上市、投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扶持精品力作、鼓励原创、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建设产业基地(园区、产业带)、文化企业管理、新媒体发展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今后将会进一步调整投资、消费、出口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的现有政策格局,使整个产业能够抓住机遇,整体推进,尽快做大做强做优。

  “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的思路是要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出贡献,分两步走实现建成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第一步,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再用5年的时间,到2020年最终建成新闻出版强国,使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基本形成两个格局三大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闻出版系统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按照李长春同志对新闻出版系统提出的“三个继续”的批示要求和刘云山同志的部署,从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细化了落实举措,重点要完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品力作生产、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做优新闻出版产业、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的任务,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一是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推动完成转制的出版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建设国家出版传媒主力“舰队”;全面加快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二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产业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组织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的落实;以培育新的增长极为出发点,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带的建设;以打造南北两大出版物流通集团为目标,构建全国性新闻出版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在内容生产、技术手段、产品形态、服务平台、传播渠道、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局面;研究新闻出版领域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版权质押、交易规则,盘活新闻出版业无形资产;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新闻出版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落实中央领导批示,加强行业管理。要加强对创作生产的引导,从源头上保障出版更多精品力作,在保障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上,多生产代表中华民族永久记忆乃至影响世界的各类出版物。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产业事业、经营服务等重大关系,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舆论导向;一手抓公益事业、一手抓产业振兴;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

  在信息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我们着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加大实物出口量,切实扩大版权输出范围和数量。要鼓励印刷、复制加工外贸企业承接海外各种高端出版物、艺术印刷品、数字化出版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加工业务。要扶持一批外向型新闻出版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兼并重组、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要融入世界市场谋发展,要努力打造出一批世界级文化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名牌市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关键五年。我们一定不负中央的期望,以更加务实、更加创新的精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努力谱写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时间:2011-05-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