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逐步向深度、广度推进,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出版业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转制过程中带来的产权关系、监管和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与结构性弊端显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出版业的特殊性,几乎所有出版单位都有一个主管、主办单位,而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之间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使得出版单位在市场上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进而影响竞争能力的提升;同时,出版单位内部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也不利于经营管理效能的发挥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在结构上,存在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单一、产品低水平重复、市场经营规则不完善等问题,制约出版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定位不够准确。目前,虽然大部分出版单位已经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转制,但是真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却不多。部分单位仅仅是通过效仿,将本地区原有的几个出版单位的资产和财务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管理,组建成一个形式上的出版企业或集团,但是出版内容资源的整合滞后,企业仍然没有取得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竞争能力,管理者对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竞争优劣难以作出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带有盲目性,转制后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显现。
产权关系的界定和出资人的确定有难度。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出版单位在转制前所拥有和使用的各类资产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比如土地和房屋,有些通过行政方式划拨,有些由几个事业单位共同使用但未进行资产划分,有些土地被出版单位长期占用,而这些单位往往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解决产权问题的难度,需要通过这些单位的上级部门协调解决。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制是由政府主导来推动的,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导致转制流于形式,只是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公司注册和税务登记,经营管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性转变,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没有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进行搭建;主管、主办单位管理职责不够明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干预过多;管理者的行政委派和行政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出版单位面向市场的能力。
二、主要对策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的总体原则,实行企业自主经营。出版企业是一个单独的市场法人主体,在市场主导下发展,不能由任何一个部门单独管理。在转制后,出版企业要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参与外部竞争,这就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加快角色和思想的转变,理解和支持各项新机制的推行,主管、主办方要加强对出版业务的指导和监督。
客观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出版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必须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综合评估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的优劣,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和短、中、长期规划,避免盲从和同质化。
明晰产权,整合优质资源。出版单位在转制前首先应对各类资产进行彻底的清查和评估,摸清家底,清晰地将各类资产的产权归属进行区分,保留优质资产,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在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资源具有互补性和共享性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者,巩固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责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出版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原有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整合内部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激励,制定一系列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主管、主办单位应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在管理者的任用、选拔和培养方面,让更多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入企业。
[时间:2011-04-25 作者:白 云 李 虹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