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印刷
报纸印刷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印刷方式,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矛盾性上:一方面,大众对报纸印刷质量的宽容度较高,像偏色、套印不准,甚至版面出现上脏等情况,只要不影响正常阅读,通常不会被计较,更极少引发投诉;另一方面,报纸印刷所使用的纸张与油墨具有特殊性,这使得报纸在印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商业印刷中难以碰到的问题;此外,报纸印刷还存在一定垄断性,除报社外,其他企业几乎不会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关于报纸印刷质量的探讨,实际上仅局限于不同报社印刷厂之间的行业交流。即便在高校印刷专业教材中,对报纸印刷质量的探讨也较为缺失,教材编写更侧重于商业印刷相关内容。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将工作中遇到的部分质量问题整理成文,与同行分享,以供参考。
报纸印刷生产过程
大约二十几年前,随着彩色报纸的普及,业内普遍会在报纸地脚处添加各类形状的色块,用于把控彩色图片的印刷质量。后来,随着印刷厂彩色报纸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厂家又逐步把彩色测控条撤销了,而我们印刷厂是为数不多没有撤销测控条的。正是如此,让我们在后续一次印刷问题的解决中,有了关键的“利器”。
问题发现与排查
问题的出现十分偶然:我们发现印刷的红黄实地双色叠印大标题,经常呈现出灰突突的效果,同时观察测控条的黄色实地部分,会发现其明显发灰,看上去仿佛是油墨太脏了。起初,我们推测是黄墨被污染了,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经常性地清理墨斗、单独给黄色墨斗加装盖子,以避免擦拭黑色橡皮布时污染黄墨。然而,这些措施均未起到任何作用。随后,我们进一步观察刚清理完黄墨后的印刷效果,并将其与直接从输墨管道中接取黄墨、在新闻纸上印出的实地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却发现有时印刷效果正常,有时又异常,这让问题的解决陷入了困境。
尽管这个问题对实际生产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且时有时无,但它始终困扰着我们。于是,笔者嘱托车间每位员工留意观察,试图找出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印刷完成后,黑色PS版上会出现前三色的图案。我们采用的印刷色序为CMYK,但这种现象并非持续出现。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前序印刷单元印在纸张上的油墨,被后续印刷单元的橡皮布转移到了印版上,并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亲油基础,其本质上是印版的亲水区因摩擦受损,也就是行业内常说的“摩版”。若此时拆下黑色印版观察便会发现,在测控条区域,原本黑版上仅应有黑色实地块和五成网目块,但在本该出现在黄版黄色实地块的位置,却出现了与黄色实地块形状一致的图案,颜色呈黄中带灰。这无疑表明,本应只印黄墨的色块,被黑墨轻微覆盖了一层。之所以说“轻微”,是因为观察黄色实地色标时,能看到其灰度过大、显得脏,但又并非黄墨与黑墨实地叠印后呈现的颜色。
根源锁定与解决
难道是印刷压力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全面检查后,我们确认所有压力都没有问题,这让我们再次陷入困惑。会不会是版材的问题?我们一直使用同一厂家的版材,从未更换过,但该问题却时有时无,并非持续存在。于是,我们开始调查油墨。我们长期交替使用两家厂家的油墨,这是背景情况。并且,报纸印刷油墨都是使用大型墨罐运输,厂家将油墨运送到印刷厂后,再压进我们的墨罐。为方便表述,我们用两家厂家名称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首字母来区分,分别称为J厂和Y厂。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以及留存样张对比,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规律:使用J厂的黑色油墨时,黄色色标始终呈现出不正常的灰突突状态;而换用Y厂的黑色油墨后,黄色色标便恢复为正常的黄色,并且这时,观察从机器拆下来的黑色印版,可见黑色印版上测控条上对应黄色实地的位置是空白的。
随后,我们联系了J厂,告知其黑色油墨存在质量问题,但对方起初并不认可。后来我们让他们派人到车间,先试用J厂黑墨印刷,第二天,同样的机器使用Y厂小桶装的黑墨印刷,让他们观察对比印刷效果,以及测控条情况,此时他们才认可了我们的判断。
之后,J厂主动承认,由于油墨研磨过程耗电量大且耗时久,为降低成本,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故意减少了研磨次数,导致生产出的油墨颜料颗粒偏粗,因此引发了“摩版”现象,进而导致一系列印刷质量问题。但是,如果印刷厂没有专业的测量设备,J厂油墨的问题仅靠肉眼根本无法察觉。后来,J厂主动为我们更换了合格的黑色油墨,之前出现的问题也随之消失。不过,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耗时较长。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报纸印刷的读者对印刷质量较为宽容;另一方面,若不是我们秉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这些隐蔽的问题很难被发现。加之油墨生产厂家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也给了部分厂家投机取巧的空间。
最后,笔者呼吁各报社印刷厂,重视印刷质量、重视测控条的使用,在质量问题上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共同督促材料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
[时间:2025-09-16 作者:孟福军 来源: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