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印刷颜色控制

印刷颜色控制

  印刷工艺的彩色图象复制,是通过颜色的分解、传递和组合来完成的。操作者运用扫描仪、显示器及与之配备的软件,把原稿上的彩色图象分解成C、M、Y、K四张分色片;再经过晒版,把四张分色片上的图文信息分别转移到印版上,然后通过印刷机(或打样机)把印版上的图文信息,利用油墨的吸附性,分别在纸张表面相互交叠而成复制的彩色图象。在这个复制过程中都希望能够获得最佳的色彩和层次再现,达到忠实复制的目的。既然是复制,必然会产生差异,尤其是色彩的差异。

  产生色彩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印前制作过程中,由于获取、处理原稿图文信息的数码相机、扫描仪、彩色桌面分色系统、显示器、数码打样机等的不同,以及与之配套的软件性能上的差别,造成原稿图象色彩虽在同一个RGB色彩模块内,但它们显示的色域却不相同。同时,RGB色彩模块只适用于色光显示的媒介,如采用CMYK色彩模块的油墨来复制图像,必须先把RGB色彩模块转换成CMYK色彩模块,而这两者的色域截然不同,若不加以色彩的补偿和有效的控制,就很难解决彩色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色差问题。

  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设备、油墨(印刷油墨的环保技术改造)色彩特性和印刷适性、纸张印刷适性,以及网点扩大率、水墨平衡等因素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复制图象的色差。因此,对于在实际印刷过程中所产生的色差问题,虽然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并想方设法在减少或消除产生色差的因素和条件;但在整个复制过程中,如何改善和控制每一个工序和步骤中色彩变化,规范每一步的操作,即色彩管理,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色彩管理就是指彩色图像输入输出或媒体的颜色关系在转换时,补偿因输入输出设备引起的色彩失真,让色彩数据以一种可以重复的方式进行转换,使得各种设备器材的信息传递相互匹配,达到“所见即所得”,真实地再现原稿色彩。  当前,印刷厂与客户之间因色差而引起的纠纷时常发生,如责任全由印刷厂承担,有失公平,应仔细剖析错误原因才能归属于谁。但不管怎么样,由于上述造成色差的因素客观存在,作为印刷厂如要解决好生产中的色差,则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色彩管理。那么如何加强色彩管理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做好印前使用设备和各工艺环节的定标,包括扫描的黑白场、灰平衡的定标和显示器亮度、反差、饱和度的定标。

  其次,对设备的显色性能建立特性描述文件。所谓特性描述,就是用数字法的方法,对设备器材的显色性能,用恰当的一曲线或表色制来描述其颜色空间,建立设备的色彩描文件。特性描述文件主要有扫描仪特性描述和显示器特性描述。

  再次,要做好颜色转换色空间的管理。颜色转换色空间的管理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颜色的转换。颜色转换是根据不同颜色在不同的色空间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把某一设备上的色空间色彩转换另一种已知条件下的色空间。通常输出设备的色域一般比原稿、扫描仪及显示器的呈色色域要小,因此在复制过程中,必须将原稿的色域压缩到输出设备的呈色色域内。这种色彩的转换可用手工校正图象,也可用色彩管理文件自动进行。第二是色空间压缩转换。通常显示器RGB的色域要比打样机(或印刷机)的呈色色域要宽的多。而且映射关系还要受到环境光源、印刷油墨、纸张特性的影响,所以由RGB色空间转换到CMYK色空间时,通常采用一是照片法,主要用于连续调照片的颜色转换;此法基本保持原来色彩变化的分布关系,使图象绝网区为0%网点,实地区为100%网点。二是淡色法,又称比色呈色,在国外印刷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使用时,在图象外的边缘放置不同网点比例的淡色块,以检查色块的颜色变化。三是广告法,适用于明亮且饱和度高的画面,多用于广告制作。这种色彩转换,不追求印刷间的颜色搭配,而注重于广告效果鲜明,夸大宣传效果。

  色彩管理在彩色图象复制过曾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通过有效的色彩管理,才能使得复制的每一步骤都能控制着色彩的变化,并能准确、稳定地再现色彩,让最终的印刷品图象色彩接近原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印刷业的色彩管理。

 

[时间:2012-08-07]

黄品青微站